 
在拍摄中平衡不同光源的影响,能让画面呈现自然且富有层次感的效果,以下从前期准备、拍摄过程、后期处理三个阶段为你介绍具体方法:

前期准备阶段
了解光源特性
自然光:不同时段自然光特点不同,如清晨和傍晚光线柔和温暖,色温偏黄;中午光线强烈,色温偏白。拍摄前观察拍摄场景的自然光情况,根据需求选择合适时段。比如在拍摄风景照时,若想营造温馨氛围,可选择清晨或傍晚拍摄。
人造光:常见人造光有白炽灯、荧光灯、LED灯等。白炽灯色温偏黄,光线柔和;荧光灯色温偏绿,光线较冷;LED灯色温多样,可根据需要调节。了解人造光的特性,能更好地在拍摄中运用。例如在室内拍摄人像,若想要暖色调氛围,可多使用白炽灯或调节LED灯至暖色调。
统一光源色温
使用滤镜:当不同光源色温差异较大时,可使用色温校正滤镜来统一色温。比如在室内拍摄,窗户透进来的自然光色温偏冷,而室内白炽灯色温偏暖,可在镜头前加装暖色调滤镜,使室内光线与自然光色温接近,避免画面出现色彩偏差。
调整相机白平衡:相机白平衡功能可校正不同色温光线对画面色彩的影响。根据拍摄场景主要光源设置白平衡,如在荧光灯环境下拍摄,将白平衡设置为荧光灯模式;若想营造特殊氛围,也可手动调整白平衡参数。例如在拍摄夜晚城市街道,既有路灯的暖光,又有霓虹灯的彩色光,手动将白平衡设置偏暖色调,可让画面更有氛围感。
拍摄过程阶段
控制光源强度
调节人造光功率:对于可调节功率的人造光源,如影室灯、LED灯,根据拍摄需求调整其亮度。当自然光较强时,适当降低人造光功率;当自然光较弱时,增加人造光功率。比如在户外拍摄人像,阳光强烈时,将补光灯功率调低,避免人物面部过亮;在阴天或室内光线不足时,提高补光灯功率,使人物清晰可见。
利用遮光工具:对于过强的自然光或人造光,可使用遮光板、遮光罩等工具进行遮挡。例如在拍摄室内产品时,窗户透进来的光线过强,可在窗户上安装遮光帘,减少进入室内的光线;在户外拍摄时,使用遮光罩可避免镜头眩光,提高画面质量。
调整光源位置和角度
主光与辅光搭配:确定一个主要光源作为主光,塑造被摄物体的基本形态和立体感,再使用辅助光源填充阴影,平衡光比。比如在拍摄人像时,以窗户透进来的自然光作为主光,从人物侧面照射,突出面部轮廓;在人物另一侧使用小型补光灯作为辅光,照亮阴影部分,使面部受光均匀。
避免光源冲突:不同光源照射方向和角度不同,可能会在画面中产生杂乱的光影效果。拍摄时要注意调整光源位置和角度,使光线相互配合。例如在拍摄室内场景时,避免天花板上的灯光直接照射到镜头,产生反光;同时,让人造光与自然光的照射方向尽量协调,营造自然的光影效果。
后期处理阶段
色彩校正
使用图像处理软件:通过Photoshop、Lightroom等软件对画面色彩进行调整,校正不同光源造成的色彩偏差。例如在拍摄室内外结合的场景时,室内灯光和室外自然光可能使画面色彩不统一,在软件中调整色彩平衡、色调和饱和度等参数,使画面色彩协调。
局部色彩调整:针对画面中不同光源影响的区域进行局部色彩校正。比如在拍摄夜景人像时,人物面部受路灯暖光影响偏黄,而背景受其他灯光影响色彩较杂,可使用软件的画笔工具或蒙版功能,对人物面部和背景分别进行色彩调整,使人物肤色自然,背景色彩和谐。
光影优化
增强或减弱光影效果:根据拍摄主题和创意需求,在后期处理中增强或减弱不同光源产生的光影效果。例如在拍摄艺术人像时,想要突出人物的立体感和光影对比,可适当增强画面中的明暗对比;若拍摄清新自然的风格照片,可减弱光影对比,使画面更加柔和。
修复瑕疵光影:检查画面中是否存在因不同光源影响产生的瑕疵光影,如反光、阴影过重等,使用修复工具进行修复。比如在拍摄产品照片时,产品表面可能有不自然的反光,可使用修复画笔工具或仿制图章工具去除反光,使产品表面质感更真实。